抚养孩子是家长难以攻克的课题?
只要是生过孩子的人都不会忘记,第一次面对孩子时的那一份快乐,那一份惊奇,甚至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感受那一份快乐、惊奇的同时有的家长不免开始担心:“我能不能抚养好孩子?”“怎样才能养育得更好?”“我能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据统计数据表明,彼此深爱的青年男女结婚,人口由两人增加到三人时,他们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为面对重重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孩子出生1~2年内的离婚比例是最高的。知道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吗?它说明抚养孩子跟家长的为人、文化程度没有多大关系,是一件精神上肉体上都很疲惫不堪、让人心力交瘁的事情。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信息像洪水猛兽一样奔涌而出,这导致孩子和孩子之间不可避免地处于相互攀比的可悲境地。爱子如命的家长,谁都不想让孩子尾随在他人后面,一心只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让他人刮目相看。于是,想培养好孩子的欲望只能越来越膨胀,而这膨胀的欲望,让家长不得不面对与日俱增的巨大压力。可以说“为人父,为人母”就是一种压力的延续。
在这一章节里主要讲一讲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困苦以及明智的应对方案。在进入本论之前,先来看一看以下的事例。
事例 六岁的孩子大发雷霆、暴跳如雷。他软磨硬泡缠着妈妈给他买棒棒糖,而妈妈斩钉截铁地表示拒绝。妈妈说:“马上就要吃晚饭了,吃了糖还能吃进去饭吗?”孩子开始顶嘴:“妈妈,你真坏,你每次都要一口否决我的要求。”
记一记家长有可能对孩子说的话和采取的行动。
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和家长的反应最接近的选项。
1.警告孩子:“你怎么能那么没礼貌?你对妈妈无礼,妈妈再也不给你买好吃的东西了。”
2.对孩子说:“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从来就没说过不文明的话。”
3.惩罚孩子:“赶紧回屋反省反省,没想好之前不要出来。”
4.告诉孩子礼貌做法,并希望孩子跟妈妈说:“知道了妈妈,下次再给我买吧。”
5.调整好情绪之后,对孩子说:“不给你买想吃的东西,是不是很难受?”
6.让孩子知道妈妈的感受:“你那么说,会给妈妈带来伤害的。”
1.警告孩子:“你怎么能那么没礼貌?你对妈妈无礼,妈妈再也不给你买好吃的东西了。”
这样的家长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时,以胁迫和警告的方式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对孩子来说家长是最重要、最必要的存在,所以,家长的胁迫和警告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控制一时,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使用胁迫和警告的次数越多,家长越和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失之交臂。
2.对孩子说:“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从来就没说过不文明的话。”
孩子的行为,如果不符合家长的标准,家长就接受不了。抚养孩子时,每个家长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价值观和知识。如果一味地强调这些,家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重心放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上,而忽略理解孩子的心情,就不能和孩子产生共鸣。努力改正孩子身上的问题,明确掌握育儿标准,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改正孩子问题行为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时倒退一步,有时走岔道。一味强调标准的家长经常使用“绝对、再也、天天”这样的词汇,如果标准太苛刻,很容易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样孩子就不能轻松接受自己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反而觉得那是一种束缚、一种负担。
3.惩罚孩子:“赶紧回屋反省反省,没想好之前不要出来。”
家长有必要想一想,是否过于频繁地使用“暂时出局”的方法。遇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与其发火、喊叫、恶语中伤,还不如使用“暂时出局”的方法。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就算是表面上看起来一样的问题行为,每次的理由、原因、解决方法都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学习“暂时出局”的方法并有效使用,也许有一定的帮助。但家长有必要慎重地想一想,“暂时出局”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种状况。
4.告诉孩子礼貌做法,并希望孩子跟妈妈说:“知道了妈妈,下次再买给我吧。”
这类家长能告诉孩子正确做法,并能指明发展方向。很多家长经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虽然能一语道破孩子身上的问题,但从来不考虑怎样才能更仔细、更亲切地给孩子讲解正确的做法。他们经常义正词严、严肃地跟孩子说:“那不是好办法,别做!”而从来不会温柔地、循循善诱地对孩子说:“这是好办法,下次你不妨试一试?”对孩子来讲,家长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明灯,仔细地、详细地给孩子讲解正确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5.调整好情绪之后,对孩子说:“不给你买想吃的东西,是不是很难受?”
这类家长不但善于理解孩子的心情,也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其指责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声色俱厉地命令孩子改变,不如想方设法理解、接受孩子的心情。
页:
[1]